第三百三十三章 三批金庸

围观群众读完许望秋的文章,都觉得许望秋骂人实在太狠,简直一点面子都不给金庸留。他们满心期待地等着金庸回应,等着看他如何回击许望秋昨天写的《君子剑金庸》。没想到当他们拿到最新一期的《明报》,将报纸翻遍,也没有看到金庸回应的文章。
许望秋这篇文章把金庸说成了毫无立场的墙头草,把金庸说成了毫无节操的投机分子。
在文章最后,许望秋写道:“如果哪一天在路上遇到金庸,我一定走上前,毕恭毕敬地叫一声,君子剑先生。”
金庸这边偃旗息鼓,许望秋自然也不好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欺负老人家,于是两厢罢战,事态自然也就慢慢平静下来。
金庸血管差点没气爆,你们就那么希望我跟许望秋骂下去啊,他深深吸了口气,颇有宗师气度地道:“我是信佛的,佛家教导我必须‘八风不动’。信佛的人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但我愿意向此看齐。许望秋愿意骂,那他就继续骂吧。”
金庸是典型的传统文人,而传统文人往往是极其重名声的。他在《鹿鼎记》中写《明史》案,就是想要澄清查继佐与这事的关系,证明祖上与这事没有太多的关系。现在许望秋不但把这件事点了出来,还声称金庸祖上是包衣,他哪里能接受,也顾不上思考中英谈判的问题,赶紧写了一篇文章为辩解。
除此之外,许望秋的文章还从多个角度对金庸进行了批判,指出其人十分虚伪。其中包括金庸宣称“政府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https://m.hetushu.com•com盾之时,以老百姓为重”,然而在六七暴动的过程中,金庸一直站在港英政府一边。在暴动后期,抗议者开始使用炸弹,开始搞暗杀,威胁到整个社会稳定的时候,站在政府一边,谁都无法可说。可在暴动前期,工人因为受到了残酷剥削,出来抗议,被港英政府打死打伤,金庸却站在港英政府一边摇旗呐喊,所谓以老百姓利益为重不过是放屁。
金庸有不从军的自由,毕竟上战场是要掉脑袋的,害怕是正常的。只是当我知道了这段往事,再读到金庸中那些‘为国为民’的大侠就觉得特别尴尬。金庸嘴里喊着‘为国为民’,可当抗战到了关键时刻,需要上战场杀敌报国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逃避,未免太虚伪了。更虚伪的是金庸在谈到这件事时竟然宣称,自己是反对学校搞个人崇拜而被开除的。我终于知道金庸为什么能将岳不群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岳不群就是金庸本人嘛。”
《大公报》编辑中有很多金庸当初的同事,大家立场不同,而且经常在报纸上对喷,但关系其实还可以。有人就给金庸打电话:“你今天怎么没发文啊?我们还等着你发文回击呢!最近几天因为你跟许望秋打嘴仗,我们的销量几乎翻了一番呢!”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认定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香港、澳门问题属于中国主权问题。金庸意识到香港回归是历史必然,再次调转立场。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金庸对国内发生的一切大唱和_图_书赞歌,简直就像多年的老党员。
第二天《明报》刊发了金庸的文章,对查继佐和《明史》案的关系进行了澄清。庄家写《明史》一书,为了扩大影响,在印刷时在参校名单了加上了三位本地知名人士的名字,其中有查继佐。查继佐等三人知道后去学府澄清,这本书跟他们没关系。几个月后,吴之荣发现明史的问题,去官府告发,《明史》相关人员全部入狱。查继佐等三人也同样被入狱,后来得到粤中总兵吴六奇相救,加上之前在学府的澄清记录,查继佐才得以出狱。在《明史》案爆发之时,查继佐在写自己的明代断代史《明书》,明史案发后改名为《罪惟录》。
金庸读完许望秋这篇文章有些懵,《明史》案和吴六奇的事迹都是历史,只要熟读历史,知道这些并不奇怪。可他做梦都没想到,许望秋竟然将他拒绝从军这事翻出来。这事只有他在中央政治学校的同学知道,连倪匡这些好友都不知道。他实在想不通许望秋怎么会知道这事,又是如何知道的。
金庸和许望秋的嘴仗自然让香港媒体跟打了兴奋剂似的,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并高度关注事态的发展。
一九四四年中国正面战场在日本侵华部队为打通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遭到巨大挫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责难。政府把军事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兵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太差,于是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并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金庸听到这话差点郁闷死,哪有你们这样的,为了销量竟然希望别人继续https://m.hetushu.com.com掐架,你们也太市侩了吧,他不可能告诉对方,自己怕许望秋继续扒自己的黑料,不愿意再骂下去,解释道:“夏梦向我澄清,《冷》并没有为六七暴动翻案的意思。我比许望秋大几十岁,要是继续跟他打嘴仗,别人会说我以大欺小,这事就这么过去吧!”
许望秋这篇名为的文章写道:“一九四三年金庸考入国民党专门培养高级公务员的中央政治学校。这个学校的毕业生起步就是科长、县长,外交系毕业去做随员秘书,可谓高级公务员培训学校,校长由蒋介石兼任。这所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还向学生发放伙食费、服装费、书籍费和零花钱,同时还要上课之余还要进行军事训练,这一切都是抗战时期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待遇。
《大公报》的编辑们听到金庸“八风不动”时,都非常失望。金庸和许望秋不继续骂,《大公报》的销量肯定会恢复原状。
金庸就读的中央政治学校积极相应,要求所有学生,不论哪个年级,也不管什么科系,都要有‘投笔从戎’的壮志和‘为国捐躯’的决心,自己先报名,校方后审批。如果拒绝参军,学校也不勉强,但必须离开学校。金庸拒绝从军,于是,被迫离开了学校。
金庸虽然反驳了许望秋,但有点底气不足,担心许望秋抓住吴六奇的事不放。等最新一期的《大公报》出来,他发现许望秋没有在吴六奇的问题上纠缠,但许望秋写的内容却让他两眼一黑,差点没晕过去。
那编辑颇不甘心:“开始许望秋骂你骂得这么狠,说你是伪君子,是墙头草,都快把你说和图书成三姓家奴了,你真的能忍吗?”
《大公报》的编辑们无疑希望许望秋跟金庸继续骂下去,要是能骂个一年半载,那《大公报》就不用为销量发愁了。现在才对骂了三天,金庸怎么就偃旗息鼓了呢?《大公报》的编辑们都有点难以接受。
金庸在香港名气很大,尤其最近两年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红透香港,金庸的名声也达到了顶点。许望秋的三部电影在香港都取得了极佳的成绩,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更是在西柏林获得了最高奖,让无数华人扬眉吐气了一把。
金庸在文章最后抨击许望秋,将查继佐这样冒着杀头风险,也坚持写明朝历史的志士污蔑为包衣是非常不道德的。不过金庸没有解释吴六奇的事,吴六奇是满清的忠犬,也真的杀了几万人,也确实被他写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抗清志士。这事他没法解释,总不能说,吴六奇救了查继佐,是我家祖上恩人,所以我就稍微洗了一下他吧。
这让很多人都非常意外,在六十年代金庸凭一支秃笔与以《大公报》为首的左派媒体进行过多次论战,毫无惧色,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不过很多人都不相信金庸会怂,都觉得金庸是不是在憋大招,或者有其他事,暂时休兵,肯定会打回来的。
在六七暴动之后,左派在香港失去了民心,像《大公报》这样的左派媒体不受待见,销量十分有限。最近两天许望秋跟金庸打嘴仗,引发了香港市民的极大兴趣,都想知道许望秋接下来怎么骂金庸,因此,《大公报》的销量直线上升。
不过许望秋接下来的文章并没和图书有继续扒金庸的黑料,这篇名为《金庸其人》的文章抨击了金庸的立场,说他是墙头草,完全没有立场可言。最开始金庸就读的是中央政治学校,是国民党的预备成员。在被学校开除后,他调转立场,投身左翼阵营,加入了《大公报》。不过因为出身问题,外交官的梦想破灭后,他很快离开了左翼阵营,创办了《明报》开始骑墙。不过骑墙没骑多久,他又倒向了右翼,对国内进行各种批判,甚至站到了港英政府一边。
金庸在香港粉丝不计其数,许望秋远远不如金庸,但也是有粉丝的。金庸和许望秋在报纸上掐架,金庸粉丝和许望秋粉丝在私底下也在掐架。金庸粉丝大骂许望秋不尊重前辈,狂妄无知。许望秋的粉丝则骂金庸以大欺小,为老不尊。
绝大部分香港群众都在兴致勃勃地吃瓜,许望秋跟以前那些跟金庸论战的人不同,许望秋爆出了很多他们以前不知道的黑料,比如为吴六奇洗白,比如拒绝参军。对于群众来说,最喜欢看的就是名人出丑,而金庸无疑是大名人,看到金庸的黑料不断被爆出来,群众就跟吃了冰镇西瓜一样舒坦。他们一个个满心期待,等着许望秋继续扒金庸的黑料。
而许望秋则继续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之中。
金庸只觉一道寒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如同数九寒冬堕入了的冰窟一般。许望秋真的让他感到恐怖,许望秋连他在中央政治学校的事都能翻出来,完全有可能将其他黑料都翻出来。金庸觉得跟许望秋的嘴仗不能再打下去了,要是再打下去自己的底裤都可能会被扒掉,自己积累了半辈子的名声恐怕就臭了。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