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掌控地方

曾经的他只是身体迈入老年期,如今的高欢在心态上也开始衰老。
听得这般说,高澄才放下心来,看样子一场西征失败也不全是坏事,至少高欢没了过去的傲慢,算是将他彻底打醒了。
而侯景叛乱,原主并不放心由慕容绍宗,便派了张亮随军。
又来这招?
杨愔到底是个文官,老放在魏梁边境也不能让他全心治理,虽然他在东荆州确实干得很出色。
能够作为原主的初始班底,足见高欢对张亮的信重,毕竟这些人都是高欢为他搭配。
毕竟上位者天然没有安全感,杨愔行事不密的缺点,也无需担心他能够暗中跳反。
毕竟作为接班人的高澄,身边多些这样有能力又忠心的下属,对于高家的大业并没有坏处。
其中包括自己的幕僚张亮南下洛阳的提议。
高欢、高澄父子都很现实,他们打击贪腐,并不是真的厌恶官员贪污,他们不能容忍的是官员一面腐败,一面怠慢政务,只当个蛀虫。
时不时发作的头疾,让高欢感觉精力远不如前,这也是他放手河北,专心并州军事的原因。
“攻略关西,少不得阿惠的辅佐,你我父子勠力同心,必取黑獭首级。”
之后,又获封都督二豫、扬、颍等八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豫州刺史、尚书右仆射三职,加西南道行台。
“继续谈论正事吧,将河北交由阿惠,为父专心在晋阳领军,必要一雪前耻。”
很久前有提到过,高m•hetushu.com.com欢自从取代尔朱氏,他的心态便有了转变,总会不由自主的代入尔朱氏的视角。
而身处相州,则完全不需要杨愔分心军务。
历史上,在他任职宰相期间,北齐朝堂一度出现‘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局面。
而是段荣太老了,六十岁的他又疾病缠身,高欢打算将段荣接至晋阳照养。
“孩儿愿助父王一臂之力,匡定天下。”
高欢闻言,心中感慨良久,才道:
对于这个人选,高欢当即表示认同。
历史上他就是高澄往邺城的班底之一。
如今高澄向高欢求要张亮,这个时空的高欢依旧答应下来。
至于递补青州的人选,高澄犹豫再三,说出了赵彦深的名字。
赵彦深终究是个文士,他这些年先是在听望司任职多年,之后被升为护军将军,代替高澄执掌洛阳禁军。
毕竟关中损失了七八成人口,哪有那么多丁口供他驱使。
在此基础上,他不可能再同时征调民夫拔去玉璧(华阴)这颗钉子。
而高欢不止要在晋阳重整军心,西征虽然只损失了三万并州胡,但是民夫以及延误春耕所造成的损失,也让山西地区短期内难以西顾。
高欢主动提起了河北三父的职位调动,他打算将段荣调离相州。
河北诸州,以相、冀、定三州最为紧要,非心腹不能胜任。
而三州之中,相州更是重中之重。
张亮原是尔朱兆的幕僚,当年尔朱兆m.hetushu.com.com退往秀容老家苟延残喘,麾下幕僚近乎全部通过听望司与高欢联络。
高澄第一反应是高欢又要试探自己。
“父王诚心相询,孩儿不敢欺瞒,莫说河北,便是天下,儿也能担起重任!”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他向高欢提议将段荣以及家眷送往洛阳养病,身在虎牢的段韶也能时常回洛阳探望。
而带领禁军的人选,高澄属意由王士良出任,而主持听望司之人,高澄请求高欢将幕僚张亮调往洛阳。
但仔细想想,他也不可能跳反,尔朱世隆、尔朱天光的脑袋也不是白砍的。
而段荣离开邺城,必须另择相州刺史。
不过,这一切随着高澄遇刺戛然而止,高洋往晋阳骗取王士良手中兵权而成功上位。
老套路了,他甚至觉得这是高欢的恶趣味。父子俩都是千年狐狸,整天在这跟他演聊斋。
既然说到河北,必然绕不开河北三父,姨父相州刺史段荣、姑父定州刺史厍狄干、舅父冀州刺史娄昭。
一念及此,高澄并未再做迟疑,他自信道:
当然,在高澄看来,这个耻,不雪也罢,免得再送一波。
而对于高澄来说,最大的收获自然是得到了高欢全部的信任。
看着高欢诚挚的眼神,高澄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意,晋阳归权,已经是父子间最后一次考验。
对于杨愔的治理才能,高澄是认的。
因宇文泰的出路被堵死,他首要做的是春耕抢种以及修筑新关,和图书堵住因潼关失陷而出现的缺口。
而是选择将青州刺史侯渊调任东荆州。
而治理地方,最忌讳的就是瞎折腾,这一点,高澄对他很放心。
侯渊是一员大将,将他放置在青州这样的腹地着实埋没了人才,更重要的是青州远离洛阳,高澄要是征调他的部曲多有不便。
父子俩又商定了许多官员调动,凡是河南、河北官员升迁调动,通常只需高澄提议,高欢立即便会答应。
“阿惠,这是为父诚心之言。”
虽然有着行事不密的缺点,但对于完全获得高欢信任的高澄来说,他并不需要与杨愔密谋。
还是得了高澄嘱咐的杨愔劝说,才让他罢了这份心思。
高欢闻言,乐道:
而高欢同样对张亮贪财不以为意。
这次西征的失败,身体受创的同时,也对高欢的精神层面造成重大打击。
在政务上的锻炼多有欠缺,一般来说,这样的新手,高澄无论如何是不敢将一州之民托付。
“孩儿以为东荆州刺史杨愔,可任此职。”
只要不碰着洛阳之变时,不小心泄露高澄领军南下这种特殊事例,也不全是坏事。
高澄沉吟许久,才举荐道:
“阿惠打算由谁接任?”
值此关键时刻,小高王绝不会飘,他动容道:
毕竟并非人人都是杜弼。
他虽然有贪腐的毛病,但才能同样出色。
高澄也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中感觉到了舒畅:
‘他是真的决定放权了。’
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个和-图-书人的功劳。
但也不能打击了高欢好不容易聚积起来的一点信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此人生大不幸,只盼父王安康长寿,能使儿尽心侍奉。”
即使如此,乔宁、张子期两人到如今早已丢了兵权,被闲置,边缘化。
只有张亮秉持了对尔朱兆的忠诚,之后尔朱兆败逃大山,穷途末路之际,命张亮与家奴勒死自己。
正要推辞,却又听高欢说道:
高欢既然决定将河北交予高澄,自然不会自作主张决定刺史人选:
当初高欢为高家二姐儿择婿,在高澄的建议下,便挑选了杨愔。
但赵彦深是个极度谨慎的性子,他历经高欢、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仍然能够得到善终,这足以代表他不会犯大错。
当时由邺城往洛阳接收权力时,面对背弃尔朱仲远,前来投奔的两名降将,乔宁、张子期,高欢本打算将两人处斩。
他最核心的幕僚群体中,陈元康运筹帷幄、赵彦深行事谨慎、崔季舒最有眼色,这三人论治理才能,还是差了杨愔许多。
议定了相州刺史,而东荆州刺史又空缺出来,高澄没有将身处荆州与洛阳之间的广州刺史高敖曹调任东荆州,这是他防备侯景的一颗棋子。
张亮也成为被打压的高澄旧部之一,立即被调职闲置。
又与高澄商量好了段荣在洛阳的职位安排。
高澄对此也有了解,他很清楚段荣熬不过明年。
对于反叛之后屠尽洛阳尔朱氏众人的斛斯椿,他https://m.hetushu•com.com没有一丁点好感。
高洋才称帝没多久,张亮便卒于任上。
张亮也没有辜负高澄信任,率部攻打拿下了南梁江夏、颍阳等七座城池。
其实不止高欢,就连高澄也欣赏于张亮的忠诚。
对于高澄所提议的人员变动,高欢尽数应允,毕竟他已经决心将河南、河北全都交给儿子管理。
加侍中,授予司徒的虚职,毕竟让他去洛阳是为了养病,又怎么可能真的赋予实权,任他忙碌。
作为高欢的女婿,高澄的嫡亲妹婿,杨愔的身份足够让高家父子放心把相州交由他治理。
已经大权在手的高澄坦然归还权力,于高欢而言,哪还需要再用河北的归属来试探。
杨愔不止是高澄幕府第一位长史,最受信任的几名文士之一,同时,他也是自家人。
这么多年来,他终于对高澄放下了所有的疑心。
“如此说来,以河南、河北相托,还是让阿惠屈才了,你且再等几年,总有一展才能的时候。”
倒不是段荣镇守邺城六年,高欢心生疑虑。
也许是想到了高澄之前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高欢点头同意了这个请求。
相对的,尔朱兆一众幕僚中唯一保有忠诚的张亮,也因此得到高欢的喜爱,一直受到重用。
未来一段时间的战事注定将会是魏梁之间的边境冲突,将侯渊调往东荆州,也算人尽其才,这可比把他放在后方治理要强多了。
高澄可以容忍许多心腹的过错,只要他们能办事,以及保证对自己无可动摇的忠心。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