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起云南
第一百六十四章 搞我?我直接自断后路!

朱瞻壑没好气的翻了个白眼,最近他发现自己这两个护卫的话是越来越多了,不过倒也是,自己最近的行为也是越来越出人意料了。
根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他们劫掠大明海疆的时候都是奇袭,趁着大明的备倭军没有反应过来,抢完就走,但现在呢?
“之前那个懂汉话的倭人呢?让他去找些倭民,给他们钱,让他们去因幡、美作等地去帮我们买一些东西。”
也就是说,实际上的产量并没有这么高,这些数据甚至比平均值还要高一些。
纪纲缓缓地退出了乾清宫,守在门口的内侍和宫女也不敢随便入内。
乾清宫。
这种自断后路的做法,谁来谁都得懵。
粮食产量的提高会带动人口增加,会给大明提供新的兵源,虽然周期很长,但那也是值得期待的,除此之外就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补给。
不过有一点,这里面取的是单季的产量,而且取的还是那些好的土地,也就是最高的产量。
“应天?”朱凌呆了一下,然后用不确定的语气问道。
可不缺补给,为什么要让倭民去帮明军采购?又要采购什么东西?别说是朱平了,怕是所有人都不明白。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这种高产的粮食,朱棣有信心打败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以前人们总是觉得汉王就藩去了,就丧失了争储的可能性,虽然随着朱瞻壑连做了好几件大事让人们的想法有了改观,但仍旧不是很彻底。
“来人!传柳升和王景弘来见我!”
然后,大隈、日向、肥后等地的大封建主就会反击,在占据那些明军“失去”的地方后,他们就会征兵、征粮。
云南那边收获之后,有心之人很快就算出来了那些粮食的产量。
毕竟,朝鲜和大明的倭患都是他们一手搞得。
现在的他已经进入了平静期,开始谋划更大的收益了,尤其是给未来的佐渡金山做准备。
……
“啊什么啊?让你去你就去!”
和-图-书不过,你确定你能行吗?”
朱瞻壑挑了最好的地,让人天天打理,最后的亩产量也不过是千斤左右。
别忘了,这天下,是姓朱的。
“世子殿下,您说的应天是指……”
所以,那些大封建主就打算集合起来,以集体的力量去冲击明军,让明军知难而退,他们再瓜分石见银山。
“不过,汉王殿下看得太紧了,如果在不打草惊蛇的前提下,怕是……”
久而久之,消息就会传开,朱瞻壑后续的推进所受到的阻力也会变小,以后让那些倭民做旷工也更容易。
但是!
而现在,纪纲在今天终于是明确了这个答案。
不过也没办法,现在的他杀是杀爽了,自东征倭国开始到现在,他名下新增的亡魂没有五十万也有四十万了。
这上次也就是李芳远了,大小是个一国之主,要是换个人,估计坟头上都有人给你上一周年的香火了。
“回陛下,产量已经可以确定了,但是否是粮食……这个还有待调查。”
在得到温饱之后,百姓们就鲜少会去做起义这种极有可能丢命又有可能导致自己吃不饱的事情了。
虽然他早就想过云南此前种的那些东西是粮食,但在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之前他还是习惯性的将其放在一边。
对于大明来说,人口的提升代表了生产力会提高,兵源也会增加。
甚至,在黄淮等人的视角中,这已经是汉王一脉开始屯粮造反的前兆了。
但这些并非朱瞻壑的本意,因为他现在想的是尽可能的压榨倭民的价值。
应天府,皇宫,乾清宫。
上次让将士去散播消息导致明军有了些损失,这次朱瞻壑可不想重蹈覆辙。
思及至此,朱瞻壑觉得自己可以开始做准备了,现在在伯耆的他下一个目标肯定就是因幡,到时候神机营和船队都会派上用场。
能对粮食这种事都一再放过的,如果是换个人,估计不是被朝廷接手就是死无全尸了。
“这封送家里去,这封送给应天。”
不说一声令下,朱和_图_书高煦就得把东西给他送过来,就算是不情不愿的,就算是朱高煦的心里有诸多不满,他还能违抗皇命不成?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大明的整体粮食产量翻了五六番甚至更多,那会带来什么样的景象?
但没想到,他们错误的将他们做倭寇时期大明的战斗力给代入进去了。
这就是宍道湖旁京观的由来了。
这对于朱瞻壑来说或许已经很低了,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却足够骇人了。
“不用太在意,让人看了也无所谓。”
“送到皇爷爷手里,或者大伯那里也行。”朱瞻壑头也不抬地说道。
比如说这次,他让朱平挑选一些倭民去帮明军采购,明军需要他们的采购吗?
其实在中原文明中,领先世界的并不只是各种思想、四大发明这些,算学也是世界顶尖的。
“至于太子殿下没有什么反应,反而是斥责了解缙和黄淮一通。”
而土豆的产量在后世能达到三千到五千斤,在这个没有化肥农药的时代显然是达不到的。
倭国,伯耆。
明朝时期,一石大约是一百五十斤左右,所以稻谷的产量通常是在不到三石左右,也就是四百斤上下,而麦子的产量要低一些,亩产在两石左右,约为三百斤上下。
“是!”
要知道,就算是把历朝历代都算上,整段历史上也鲜少有能让百姓吃饱穿暖的,那都是能够载入史册的,比如说文景之治之类的。
李芳远的遭遇让所有人知道了,如果你敢扯朱瞻壑的后退,他是真敢弄你的。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南方通常是两季稻,能种三季稻的地方还是很少的,其中早稻的产量要低一些,但这些数据在数值上取的是产量更高的晚稻的产量。
最后,就是战争方面了。
“回陛下!”纪纲赶紧收回自己的思绪,低着头汇报了起来。
“如果没有瞻壑的话,而且现在的瞻壑怕是……”
实际上朱瞻壑是想要让那些倭民去散布消息的,虽然他没说,但只需要在矿上做工就能免除赋税m.hetushu.com.com,而且还有工钱拿,这种生活就已经是普通百姓心中最美好的生活了。
就这,还是保守估计。
那座金山现在还没有被人发现,可是个好东西,是以后朱瞻壑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你说他想让汉王一脉有竞争力吧,他让汉王就藩去了,可你说他想让汉王一脉彻底没机会吧,他又不断地给汉王优待。
“不用管,和以前一样!”朱棣大手一挥,很是干脆的做了决定。
“是!”纪纲心里咯噔一声,对汉王父子的评价又高了一层。
他此前把石见的贵族和武士阶层给屠戮一空,石见的大封建主也自然是没了,这石见银山在其他倭国大封建主的眼中就成了一块无主的肥肉。
别逗了!他们能永远驻扎在这里吗?跨国和跨海作战的消耗有多大,怕是现阶段全世界都没有比他们倭国更清楚的了。
毕竟,百姓们的想法是简单的,他们想得无非就是吃饱穿暖,然后养育一两个孩子,这就是他们的毕生所求了。
没啥东西,就是自家老爹给他说了一下云南的近况,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种子收获了,其次就是暹罗有点儿不安分了。
银山让了,金山怎么也得试一试的,哪怕只能得到一部分。
朱棣看着朱瞻壑传回来的信,满脸呆滞。
河南,彰德府,赵王朱高燧的就藩之地。
毕竟,朱棣的态度比较暧昧,让人捉摸不透。
“嗯,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平!进来!”
在石见,他让倭民当矿工,给大明开采银矿;在最早登陆的肥前、肥后和豊前这些地方他则是让倭民种地,然后“无意间”失去对这些地方的控制权。
除此之外,朱高燧也就藩去了,谁还敢断朱瞻壑的补给?
不过也正因为此,他下的很多命令都让人看不懂,毕竟那些将士们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热衷的就只有军功而已。
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了,尤其是在朝堂上,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甚至还有比这更离谱的,这都不算是事儿了。
再说了,朱和*图*书瞻壑在信里已经说过了,等云南那边培育了足够的种子之后就会将其送一部分到应天。
“二哥,你是真行啊……”
自从上次朱瞻壑冲入朝鲜王宫,直逼李芳远交出王世子李褆之后,不管是朝鲜还是大明都没有一个人敢再招惹朱瞻壑。
或许有人会觉得朱棣现在就想这些有些想多了的嫌疑,毕竟现在东西还在云南,朱高煦看得又很紧,但他是皇帝。
……
永乐初年,叛乱四起,几乎每年都有人揭竿而起,原因是什么?除了最顶层的几个人是为了权利和金钱,其他人大多都是为了吃饱饭。
……
“此前解缙、黄淮、杨荣和杨士奇四人在得到云南的消息后去求见了太子殿下,其中解缙和黄淮的情绪比较激动,杨荣和杨士奇倒是比较平静。”
现在,他得到了朱瞻壑本人的确认,这个时候的他受到的冲击虽然小了一些,但仍然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什么?你说那些人是怎么确定这些粮食的?
粮食产量上来了,百姓家里有结余了,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传宗接代。
“对了,太子那边怎么样?”朱棣并不知道纪纲的想法,接着问出了他的问题。
玉米最少能达到稻麦的两倍,土豆就更吓人了,十倍都不止。
朱瞻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安排人进市舶司,这一趟的损失又这么大,在那些人看来这除了粮食就不可能是别的了。
暹罗倒是没什么大动作,但接收陈季扩的孙子这一点就已经足以让沐晟引起警惕了,不过奈何朱瞻壑不在云南,他就只能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朱高煦,由朱高煦传给朱瞻壑。
这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计划,这才是朱瞻壑的目的,而宍道湖的那座京观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计划的。
什么?明军?
“是!”得到了确定的答复,朱凌应声离开。
明军将士夜夜枕戈待旦,一旦有战争,他们就能够以可以说是人类最快反应的速度投入战场。
虽然朱瞻壑不曾提起,但这些人若是去了其他地方,肯定会有人忍不住和当地人谈www.hetushu.com.com起这些。
乾清宫里,朱棣一人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权利的椅子上,扶额沉思。
“是!”
将手中的信纸置于烛火之上,朱高燧静静地看着它慢慢的化为灰烬。
当初朱瞻壑把陈季扩押送应天之前,特意把他的孙子放走了,本来朱瞻壑都觉得那个小孩子活不了,毕竟孤身一人,又是在那种地方。
接过信,朱瞻壑打开看了两眼,然后就给丢到一边了。
“世子殿下!”就在朱瞻壑正想着解决办法的时候,朱凌的声音传了进来,只是言语之间透露着满满的焦急。
“世子殿下!”
但是没想到,这孩子不知道怎么跑到暹罗去了。
唯有汉王一脉……
朱瞻壑提笔,很快就写下了两封信,交给了朱凌。
什么都摊开来说,这才是最好的做法。
再然后,明军杀个回马枪,杀掉权贵和武士阶层,将倭军的补给和武器装备作为缴获拿走,“解放”倭民。
粮食产量上来了,百姓们满足于朝廷的统治,这样的情况消失可能不会完全消失,但肯定会减少很多。
其次,粮食产量的提高还会带动人口的增长。
“嗯?”朱瞻壑皱了一下眉头,然后很快就放松开了。
对于黄淮等人来说是威胁,可朱高炽呢?对他来说也是威胁吗?
毫无疑问,首先就是社稷的稳定。
……
“这消息属实吗?”现在的朱棣已经没有了平日里的云淡风轻,脸上满满的都是紧张的神色。
“世子殿下!汉王殿下的信!”
先入为主呗,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了,有足够的粮食,再加上合适的时间,推翻一个王朝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补农书》中所说:“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
“呼……”朱瞻壑长出一口气。
随着气温慢慢的回暖,朱瞻壑的推动速度却慢了下来,不是因为他不想快,也不是因为将士们士气不足,而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啊?”朱平呆住了。
有了充足的补给,什么鞑靼瓦剌,谁敢蹦跶大明就敢打谁!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