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短暂的禹王,永远的大明太师

汉代的举孝廉、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考虑,因为选官的主导权在地方世家门阀,也就是前文中提及的士绅地主阶级,这个阶级是皇权制度下最稳固的国家基石,也是最腐朽的制度产物,现在的大明就算开倒车都开不回去,因为资本主义的风都吹了二十多年,早把传统的地主阶级熏染成资本家了。
谁进内阁,陈云甫说了算,全国都是陈云甫的忠臣孝子。
好在这些年因为同蒲向东做生意的原因,亚欧已经建造了数十个完备的中转海港,不过从伊比利亚半岛去往金州仍需要四十余天,如此漫长的行程,三百万人显然是不可能一口气全送过去的。
而且那个时期,咱们的老祖先都集中在黄河一带,拢共就那么百八十个部落,选王也容易。
当国家公推会议在南京正式挂牌成立并召开第一次选举大会的时候,最后一批移民也已经从广州港起航,他们将会中转印度、阿拉伯半岛、伊比利亚半岛最后抵达金州。
后勤的准备、路线的选择、沿途的供给,这些都是极大的考验。
甘之野战役的史献资料出自《吕氏春秋》。
至于为什么说是草架,因为这个内阁的最终人数和权力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公推制,也就是公选,直白点翻译就是民主选举。
“自我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直到遇见你我才认真起来,因为你才是我的家。”
“咱们走吧。”
只是在走之前,陈云甫带着邵柠去了一趟孝陵,祭拜了太宗文皇帝,并将一身当年做太师时的官服、官帽葬入了太宗皇帝的陵寝之侧,立了一块自己为自己刻的碑。
当时代的大势裹和-图-书挟而来的时候,那一时代的人民会做出必然的选择。
邵柠讶然,随后又听到陈云甫在耳边的低声呢喃。
部民选举酋长、酋长选举诸夏之王。
没有兴师动众,甚至都没有什么人知道。
如此,一个县的主要官员就由县一级公推会议来产生。
将来陈云甫百年之后,还是儿子继位。
这么想想,决定还是很好做的。
部民,也就是百姓!”
那不就成了“世卿世禄”的翻版,我推荐你儿子入阁,你们推荐我儿子入阁。
他为了鼓捣出这个新内阁甚至放弃了继承陈云甫王位的资格,哪能任由新内阁搞举荐制。
公推制是从下往上,我们也要从下往上。
一群人彼此看看,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苦涩。
而后这些官员中自行选出两人成为县一级公推制度会议的成员,和其他乡村选出的县公推成员组成县一级公推会议。
后者问道。
起于尧舜,终于甘之野战役。
陈景和两手一摊:“既然都不行,那就只剩下公推制了。”
两军战于甘之野,前后打了很多年,最后有扈氏败了,自此家天下制度取代公推制从夏朝一直持续到清朝亡国,前后长达3982年。
“那就,这么干吧!”
而现在家天下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奴隶制和封建制都不可能继续存在。
县令、县佐、各科掌簿等大小二三十名主要官员。
嘿,你这不是耍无赖吗?
现在咱们的国家不仅疆域广袤,人口更是上亿,有了中央-省-府-县-乡村完整的行政垂直架构,所以要相对繁琐些。
当然,没有任何制度是绝对先进正确和_图_书的,好与坏其实都是各一半。
而新的内阁也必将自此诞生。
(全书完)
而现在,只要好好做官,能做让老百姓认可的官,起码有机会当一次新内阁的总理,也享受一下君王的感觉,哪怕是弱化版的君王。
三十万远征军已经抵达到了金州,随后便是这些远征军的家眷和愿意离开中州迁往金州的百姓。
别人不说,陈景和第一个不愿意。
但这个制度可不是后世才有的,相反,是一个特别久远年代时便有的制度。
人口多的县可以出五人,少的出四人、三人。
百姓们可以选举乡村一级的主官及相关的属僚来管理他们,比如说一个乡七八个村共有一千五百名百姓,百姓们选出了一名乡官、数名村长。
陈云甫哈哈一笑,揽住邵柠的腰说道:“从未有过留恋,放弃又有什么不舍得的呢?这儿,从来不是我的家。”
等新年过去,散落在全国数万个乡村将会第一个进行公推选官。
民国建立,民主诞生,公推制度再次成为国家政治的根本,这也算是历史的轮回了。
多县组成府一级公推会议选举府官。
“什么千秋霸业,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立下如此多的丰功伟绩,我唯一想的,只是让你和孩子们过的可以轻松些,我见过太多无辜的人惨死在太祖的喜怒无常之中。
“考题怎么出、考官谁来当?这些问题都没法解决,所以这种方法也不行,内阁增补选员绝不可以用这种办法。”
继而由下到上,直到国家公推会议的诞生。
“那倒不是,若是如此的话,国家就该乱套了。”
可后来禹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启,便m•hetushu•com•com是禹传启家天下的由来,这就让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很不服气,后来启率军讨伐了有扈氏。
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那都是家天下制度下的国家制度,只是表现形态不一样而已。
“咱们真的离开了?”
谁也别争,都是家臣。
陈云甫是个言而有信的人,他既然答应了陈景和这次新内阁的组阁完全由后者来负责就绝不会再插手。
我害怕有一天伴君如伴虎,连累你们也跟着我一起死,所以,我必须要反太祖皇帝,即使我无比的尊敬他,即使这样对不住二哥。”
部落酋长,也就是各省的布政使主官。
最后扭头看了一眼孝陵,陈云甫露出笑容,拉着邵柠的手离开登船。
陈云甫是确定要退位了不假,但陈云甫还没离开中州呢,更重要一点,陈云甫还没把军权移交给新内阁呢!
“大明成国公、太子太师陈云辅!”
现在新内阁否定了家天下制度,那么重新选择公推制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简明扼要的解释,就是在甘之野战役前,神州大地上的诸夏民族选举王的方式就是公推。
这又是足足三百多万人。
不过那些已经和陈云甫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若是不同意,那就继续家天下,内阁成员由君主来任命,国家还是我父王的国家,咱们这些造反派,都等着上断头台吧。”
陈云甫也带着自己的几个媳妇和愿意一起走的子女,登上了长江口的海船。
而在这期间,陈景和经历长达两个月的筹备后,也将新内阁的草架搭建了起来。
科举制?
一趟十分之一,一半船只载人、一半船只装物资。
“通过考试进内和图书阁,这不开玩笑呢吗。”
十五人的临时内阁会议上,一群人议论纷纷。
思来想去,什么制度都不合适。
若是这么搞的话还不如皇帝家天下。
陈景和摇头道:“以前部民可以直接选酋长,那是因为一个部落只有几百人,多的也就是几千人。
自愿报名自愿离开。
秦朝的军功制直接跳过。
他也没时间去管。
“以前公推制的参与者是各部落的酋长,而部落的酋长则是由部民来选举,这便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自下而上的公推制度。
至于什么时候再次轮回,那可能几千年或者更久,制度是根据时代进步来转换的,不是一个人有能力去决定的。
如此循环往上。”
公推制是最早诞生于神州大地的政治制度,随后走向了家天下,即使没有陈云甫这个穿越者,几百年后还会走向公推制。
这个制度一样不适合现在的中州,不予考虑。
“你好不容易才做了王,真舍得放弃啊。”
陈景和大手一挥说道:“既然不要家天下,那就干脆公推,来来回回就这两种选择,确立国家制度的事不能骑墙派。”
“他们会叫我,大明太师。”
内阁决定吗?
“难不成,让百姓直接选布政使?”
国家的核心领袖不再由上一任主要领袖任命,而是由公众推选,这便是公推制。
世卿世禄制淘汰。
那么谁来选举他们呢。
现在的国家公考就是换壳的科举,没问题,用起来挺顺手,但科举制套入内阁选员似乎总觉得不合适吧。
临时内阁通过了这份《组建各省-府-县-乡村公推会议》的草案,并将其附入内阁新年告全国百姓书中,将和陈云甫的罪己诏和_图_书及退位诏书一并通传全国。
既然新内阁将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那这个内阁的入阁条件或者直接说如何入阁由谁来决定?
不过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啊。
这些官员中再自行选出三到五人成为府一级公推制度会议的成员,具体人数根据一个县的人口多寡来定。
新内阁的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十五人,其中南方占了八人、北方占了七人。
西周的世卿世禄制,也就是父传子、子传孙,卿和大夫的官位世代传承,这是那个世代的特点,因为太落后,教育更是一清二白,国体还是奴隶制,自然不可能给百姓当官的晋身渠道。
上百万精锐中央军、边军和水师现在都在陈云甫的绝对控制下,你们新内阁要是迟迟拿不出一个章程来,那就继续走老路。
陈云甫看向越来越模糊的海岸,目光一直停在孝陵的方向,遽尔露出微笑。
临时内阁为了陈景和的这个建议争论了十余天都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最后因为一句话而不得不同意。
中国的选官制度有哪些模板?
“但起码,大明的国号得到了保留,这个国家将永远叫做大明,我喜欢这个国号,几百年后的后人考古的时候进入孝陵,便会永远的记住我。”
所有部落的酋长一起推选一个有才能的当王,代表人物就包括了尧舜禹。
“嗯,离开了。”
而现在,时代的大势已经裹挟到了这一刻,如同滔天的巨浪,拍垮了几千年的家天下制度。
既然这些官员是百姓选出来的,那也就意味着能够代表百姓。
咱们的内阁行使的就是王的权力,你、我咱们这十五个人集合在一起就相当于是君王,谁来选举我们?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