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优雅的平安朝

拉回来再说清和天皇,他的年号是贞观,和我国唐太宗的年号相同。贞观八年(866年)闰三月十日夜间,太极殿前的应天门突然起火,连两侧的栖凤楼和翔鸾楼也一并被火海吞没。这或许只是一场天火,并没有人为因素存在,不过朝中各派却藉着这个因头开始互相攻讦,最终导致了一场大清洗。
两位上皇既然先后去世,仁明天皇感觉压在肩膀上的大山已经倾垮了,他也一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嗣,岂有爱于恒贞亲王?只是好不容易碰上或者说设计了这一谋逆案件,东宫辞位则案件必然终止,若不预先深入挖掘,岂不是很可惜吗?
日本的贵族和武士(农民一直只有小名和绰号,商人再加个商号,要到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和大名,暂不在讨论之列),一般都有两个名字(改名啊、被赐以苗字啊,姑且不算):小名(通称)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号,部分人仰慕汉学而有表字——为了表示尊敬,这些东西也往往随名字一起带出来,形成长长的一串。一般规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通称;有法名、院号的,在家修行称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后称院号。
前面说过,日本传统的“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它以血亲为核心,同时也包容了很多非血缘者存在。武士团为了加强凝聚力,也逐渐变成了这种意义上的家和家的联合体,武士团首领同时也是大家长,其本族部下称为“一族”、“家子”,非亲属部下称为“郎党”或“郎从”。提到武士团的时候,往往会说某某某率其“一族郎党”,就是指有血缘或没血缘的部下们。
经此事件,累世名门的大伴氏和纪氏都被彻底从朝廷中驱逐出去了,而藤原良相、源氏兄弟的势力也受到了重大打击,藤原良房、基经父子的权势更为稳固。但更重要的是,前此摄政之位只授与皇后或东宫,从此落到了人臣手里。摄政就是“总摄庶政”之意,藤原氏的家长在天皇幼年时出任摄政,天皇成年后称为关白(“诸事关白”之意),逐渐成为不成文的传统。
据说早良亲王留下了恶毒的诅咒,其后不久,天皇的皇后、生母和诸位夫人相继死去,伊势神宫也遭逢天火,全国很多地方暴发疫病。桓武天皇在长冈京呆不下去了,于是在794年接纳和气清麻吕的建议,再度迁都,是为平安京。
继桓武天皇后登上宝座的安殿亲王,史称平城天皇。平城天皇是个非常荒淫的家伙,他还在东宫的时候,就爱上了藤原种继的女儿药子,以及药子的女儿,把她们一齐接入东宫。本来以日本古代的婚姻制度来看,这并算不了什么大事,倒霉的是药子的丈夫此时还并没有死,因此桓武天皇勃然大怒,下令把药子驱逐出宫去。
应该说从此以后,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虽然并未停顿,但日本人已经不象奈良时代那样完全彻底地甘当小学生,处处以中国为师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本土文化重新抬头,混合土风和唐风的新的文化逐渐成型——这也就是平安时代的日本贵族服饰虽有唐人之形,却兼本土之魂,非如奈良时代那样浑然唐装的重要原因。
正良亲王后来登基成为仁明天皇,年号承和。仁明天皇本是彻底的傀儡,其父嵯峨上皇和叔父淳和上皇都还没有死,躲在背后指手划脚,这使藤原良房非常不满。因为良房想让顺子所生的道康亲王正位东宫,可两位上皇偏偏吩咐让淳和上皇之子恒贞亲王承嗣大统。藤原良房就任中纳言的那一年,正是承和八年(841年),恒贞亲王的两个靠山,淳和上皇已于去年五月间过世,而嵯峨上皇也缠绵病榻,眼看即将咽气,良房觉得时机成熟了,该准备动手废立东宫了。次年七月,嵯峨上皇去世,同月就爆发了“承和之变”。
藤原冬嗣出自北家,是藤原房前的曾孙。他在就任高官以后,为了加强与皇室的联系,就把女儿顺子嫁给嵯峨天皇之子正良亲王,并且迎娶女婿的姐妹洁姬为次子藤原良房之妻。这位藤原良房,他也是从藏人做起,一步步爬上了中纳言的高位。
“承和之变”的过程是这样的:据说七月十日,恒贞亲王的亲信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岑秘密走访了阿保亲王,请求共同奉东宫远走东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乱局。阿保亲王乃是平城天皇之子,当年平城、嵯峨两位天皇对立,平城天皇在藤原仲成和药子的煽动下,也曾想前往东国号召兵马,以击败反对势力,阿保亲王很可能也参与了谋划。三十二年一晃眼就过去了,年已五旬的阿保亲王早就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于是把伴健岑的阴谋密奏给嵯峨上皇的皇后橘嘉智子,嘉智皇后随即通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
桓武朝有位名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首任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此人的祖先据说是汉灵帝的子孙,称为阿知使主,因为曹魏篡汉而率七姓十七县人口经朝鲜半岛流亡到了日本(天晓得!)。阿知使主的后人,曾被赐姓“东汉直”,分为坂上、路、桧前等许多支派,坂上家的坂上田村麻吕乃是一代名将。
贺美能亲王就是嵯峨天皇,此人颇有雄心壮志,想要好好干一番事业,可惜平城上皇虽称退位,却不肯真的退出政治舞台,他在奈良发号施令,处处和兄弟对着干。嵯峨天皇想要和上皇较量,首先要蔽其耳目,于是就把药子赶出宫hetushu.com•com去,自己设置“藏人所”来掌管和辅助处理机密文件。药子跑到奈良向上皇哭诉,平城上皇大怒,遂于大同五年(810年)九月宣布把都城从平安京迁回自己所在的平城京。
大概因为生活糜烂而导致身体日虚,无力也无心再管理朝政吧——反正日本也有这种传统,十个天皇里有八个都是退位而非死后传位的——于是宝座才坐了四年,平城天皇就让位给弟弟贺美能亲王,自己跑回平城宫隐居去了。
桓武天皇时代,土地私有化日益严重,各地产生出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来,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和天皇制集权统治,使得朝廷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挽救班田制的彻底覆亡。
九世纪以后,田堵们经过不懈的斗争,使得对耕地的占有权逐渐稳定下来,他们得以在租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产生了“名田”,名田所有者称为“名主”。名田是可以继承和转让的,还能再转租给贫困农民耕种。于是,拥有大量名田者就被称为“大名主”,简称大名,拥有少量名田者被称为“小名主”,简称小名,租种民田的贫困农民则被称为“小百姓”、“作人”、“名子”。
既然有了私有土地,当然也就会产生土地兼并问题。于是,贵族、寺社凭藉权势和财力,大量圈占和收买土地,收容逃亡农民耕种——他们在自己的私地上派驻管理人,也即庄长,由庄长负责经营的田地就称为庄园。
君主为了加强集权,抑制朝官的权力,经常会采用设置全新的秘书机构的方法。这些新秘书品级并不一定高,资格并不一定老,然而因为接近权力中心而必然逐渐坐大,甚至取代旧有朝官的位置。我国汉代始设尚书台,其后身尚书省在隋唐以后成为朝廷正式行政机构;明初始设大学士,到了明朝中叶,大学士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此后,藤原基经力排众议,拥立“容止闲雅、谦恭和润”同时也财政状况拮据、到处举债的时康亲王继位。时康亲王是仁明天皇的儿子,史称光孝天皇。光孝天皇在位仅四年就病死了,他没立东宫,还把29名子女全部降格,下赐源氏,最终也是在藤原基经的策划下,立其第七子源定省为东宫,随即将其扶上天皇宝座,是为宇多天皇。
这一段时间内,班田制持续崩溃中,原本的律令制也逐渐跟不上历史发展的脚步了,被迫要多方面加以修正。嵯峨天皇就新设了藏人和检非违使这两种职衔,称“令外官”,前者为天皇的秘书机构,后者负责京都的军事、警察和审判诸事。此外,他还发布《弘仁格式》以修正律令——格指经过修改的律文,式是为律文的应用所撰写的各种细目规定。格式这种补丁,后来还陆续发过好多回。
元庆六年(882年),阳成天皇十五岁,举行了元服礼(成人礼),然而据说这个孩子很不成器,成天飞鹰走马,耽于玩乐,甚至打开装神器的箱子,抽出草薙剑来舞弄。藤原基经屡次劝说,这个外甥就是不肯稍微象点人样,于是灰心丧气后逼迫其写下“朕近身发数病,动多疲顿,社稷事重,神器叵守,所愿速逊此位”的话,于884年二月宣布退位。
外戚当政,在日本历史上并不罕见,但最终把太政大臣之位从皇族手里夺过来的,第一个是惠美押胜,第二个就是藤原良房。良房是第三个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前面除了惠美押胜外,还有法王道镜,不过那两人的权力并不稳固,最终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藤原良房想要将荣华富贵代代相传下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其实关于伴健岑等人的密谋,除了大保亲王的告密外,并没有足够确实的证据,退一步说,就算证据确凿,那也未必真与恒贞亲王有牵连,再退一步,就算这一切全都经过恒贞亲王首肯,前往东国也似是避祸,而非谋反。但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藤原良房利用这个机会,顺利地踢开重重绊脚石,把自己外甥道康亲王扶进了东宫,更给自己铺平了迈向权力中心的道路。当年八月,他因功晋升为正三位大纳言,848年又升任右大臣。
天皇虽然还小,藤原良房已经在为他物色妻妾了,人选当然都来自于藤原北家。首先,他把弟弟藤原良相之女多美子送入宫中,然后,又瞄上了长兄藤原长良的女儿高子。不过这位高子据说已经有了情人,坚持不肯进宫。
【●学问之神菅野道真】
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驾崩,两天后,伴健岑与东宫的另一名亲信但马权守(权为额外派员之意)橘逸势同时因谋反罪而遭到近卫府的逮捕,经过审判后,分别被流放到隐岐和伊豆。亲信被捕,主公不能说毫不知情,恒贞亲王匆忙上书请罪,并请求辞去东宫。仁明天皇好言安抚,说你与此事无关啦,不必担忧。
再看看咱们熟悉的丰臣秀吉吧。他是农民出身,小名不详(传说为日吉丸),混上武士以后,改了个高雅点的通称,叫藤吉郎,冒木下姓,并起大名秀吉,称为“木下藤吉郎秀吉”。当织田信长给了他近江半国以后,赐以羽柴姓,以显示威仪(木下,谁都知道不是高贵出身,羽柴嘛,反正新造的,也无从考证,听着好象有点古朴味道),则称为“羽柴藤吉郎秀吉”。这时候,他已经是堂堂诸侯了,没有官位终究不象话,于是赐以筑前守之官职,称“羽柴筑前守秀吉和*图*书”。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显,可惜不是源、平二氏出身,无法开幕当征夷大将军(他曾一度冒充平氏,又想求取源氏而不可得,甚至散布谣言说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结果反而造成很坏影响,只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穷的叮当响,他就凑上去叫声干爹,弄成“藤原关白秀吉”,然而还是满地的嘘声。天皇无奈,赐以“丰臣”姓——这就是“丰臣关白秀吉”的由来。简称“丰关白”,退位后简称“丰太阁”。
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为了摆脱那些掣肘的家伙们,尤其是玄昉、道镜以来日益庞大的寺社势力,他在藤原种继(藤原式家宇合之孙)的倡议下,于784年离开平城京,迁都长冈京。然而延历四年(785年)九月,长冈新都还没修好,总指挥藤原种继却被人暗杀了。
对于这种可笑的命令,嵯峨天皇当然置之不理,不仅如此,他还针锋相对地改元为“弘仁”,意识是明告天下:改朝换代了啊,现在的天皇是我,不是哥子你了啦。两个朝廷各自拉拢贵族和寺社势力,聚集兵马,准备开战。
文德天皇在位八年,猝然辞世,东宫也就是藤原良房的外孙惟仁亲王继位,是为清和天皇。这位清和天皇,被立为东宫的时候才九个月大,登基时也年仅九岁,什么也还不懂,朝政完全由外祖父良房说了算。
从前任将派兵征讨虾夷,大都冠以“征东将军”、“征东大使”等名号。延历十一年(792年),桓武天皇任命大伴弟麻吕为征东大使,率军东征,经过四年的时间,获得大胜。其间,改征东大使为征夷大将军,到了延历十六年(797年),作为大伴弟麻吕的部将坂上田村麻吕也被封为征夷大将军——这是此一职衔诞生的由来。
拉回来说嵯峨天皇,他在位十四年后,让位给大伴亲王,是为淳和天皇。淳和天皇在位十年,让位给嵯峨上皇之子正良亲王,是为仁明天皇。这期间嵯峨上皇一直在幕后操控着朝政,弟弟和儿子都不过是他的傀儡而已,直到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七月,他去世为止。
敦仁亲王登基后,史称醍醐天皇,他年岁还小,难免会受权臣的拨弄,已经升任右大臣的菅原道真就因此遭到藤原时平的诬陷,说道真打算拥立自己的女婿、宇多法皇的第三子齐世皇子为天皇,醍醐天皇于是右迁菅原道真为太宰权帅。作为太宰府的代理主官,其实这个职位也不算小了,但终究远离京都,远离开统治中心,这使得满腔报负,想要做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菅原道真大为忧愤,遂于两年后(903年)客死在九州。
平将门和藤原纯友,可谓是新崛起的武士势力的代表,说到他们,就不得不先说说什么是武士,什么是武士团。武士乃是班田制崩溃、庄园制成型后的产物——因为各地大大小小庄园的形成,朝廷强要继续实行班田收授也不可得了,828年到881年间,就整整51年都未曾班过田。
高子的情人,乃是号称当时第一风流美男子的在原业平。在原业平是平城天皇之孙,被赐“在原”氏而降为臣格,他擅长做诗,格调高雅,广受平安京内贵族女性的仰慕。据说在原业平曾经带着高子私奔,最后被堵截回来,高子送入宫中,在原业平远流东国。然而这未必是个哀伤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因为传说在原业平一生中先后与3333位女性缔结情缘,彻头彻尾是个花|花|公|子。
【●嵯峨朝的辉煌】
就算菅原道真确实化身为怨魂,索了藤原时平的命去,他也终究无力彻底扳倒整个藤原北家。903年九月,年仅八岁的宽明亲王继位,是为朱雀天皇,朝政都把持在他的舅舅、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和右大臣藤原仲平手中。朱雀天皇在位的时候,各地盗贼纷起,并且爆发了著名的“平将门之乱”和“藤原纯友之乱”。
宽平三年(891年),藤原基经去世。宇多天皇立刻重用橘广相,以及当年敢为橘广相辩护的菅原道真,任命道真为藏人头,以与藤原基经之子藤原时平分庭抗礼。六年后,宇多天皇让位给年仅13岁的敦仁亲王,自己出家仁和寺潜心撰写回忆录《宽平遗诫》,自此以后,天皇退位出家,就被尊称为“法皇”,宇多法皇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法皇。
嵯峨天皇是位文人气息很重的君主,主张无为而治,政事委任给臣下,自己寄情笔墨和山水,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并且其书法修为与空海、橘逸势齐名,并称为“天下三笔”。此公还极度崇敬佛教,崇拜唐风,留唐的名僧最澄和空海受到他的大力栽培,最终创立起日本天台和真言两个宗门。
两度修建新都,那钱当然花得如同流水一般,不仅如此,桓武天皇还三次大规模用兵讨伐虾夷,才因为制度改革而积累起来的一点财富,又被他全都抛将出去了。到了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十二月,眼看朝廷财政就要崩溃,藤原绪嗣、菅野道真等人上书谏阻造宫和征夷,提出实行所谓“德政”,桓武天皇无奈之下全盘接受了——这恐怕是回光返照,因为次年三月,他就呜呼哀哉,翘了辫子。
朝廷为了保证国家税收,被迫修改班田制,实行“田堵制”(负名制)。这种制度就是不把国有土地班给适龄公民,而是承包给家底比较殷实的农民,税收等同于租金。租约一年一订,租田者在有实力年https://www.hetushu.com.com年续约的情况下,往往建筑围墙(堵)以保护耕地,故此种田地称为“田堵”,也称“负名”。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得富者益富,贫者更贫,大量无地农民被迫进入田堵和庄园成为农奴。
菅原道真的权势逐渐成型,醍醐天皇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右大臣,与左大臣藤原时平共执朝纲,这当然会引起藤原家族的警惕和不满。于是藤原时平就造谣进谗,终于迫使菅原道真被赶去九州做太宰权帅。
藤原良房通过拷问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伴清绳,而号称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开始藉此大肆排除异己。九月二十二日,判决大纳言伴善男、右卫门佐伴中庸,以及伴善男的家臣纪丰城、伴清绳、伴秋实共五人为纵火主犯,应处斩刑,减罪一等,没收财产后流放到边远地区,另有十名从犯也陆续被处以流放之刑。
在读日本人姓名的时候,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多于两个字的小名、官位、院号等,往往简省成两个字。如柴田权六(权兵卫六郎)、前田又左(又左卫门)、武田典厩(左马助这一官位的相对应唐朝官名)、马场美浓(美浓守)、织田上总(上总介)、高阪弹正(弹正忠),等等。这最后两个,省略一字就正副不分,好比现在咱们见了不是正职的领导,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欢喜。
据说宇多法皇在听闻菅原道真被贬之事后,匆忙驱车前往内里,想要劝说醍醐天皇收回成命,然而内里各门都已被藤原时平的亲信守把住了,不放法皇进宫。宇多法皇怅然离去,从此专心研究佛学,再不管尘世之事——藤原氏权势之盛,也由此可见一斑。
而平将门正是桓武平氏高望流的始祖高望王的孙子。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进一步扩大,奈良朝廷多次移民边远地区,开垦荒地。然而因为这些新开垦地的地权是属于国家的——养老七年(723年)就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利用原有沟池新开的土地仍归开垦者一代所有,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则准许流传三代——所以开垦者积极性不高,“农民怠倦,开地复荒”。天平十五年(743年),朝廷被迫修改旧制,发布“恳田永世私财法”,等于打破土地国有制,允许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归于个人。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亲王继位,是为文德天皇,立惟仁亲王为东宫。这位惟仁亲王,其实体内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统,他的母亲明子就是藤原良房之女。与皇室的亲上加亲,使良房于857年被任命为从一位太政大臣,总揽朝纲。
当然,不是随便什么武士团都有资格警卫皇宫的,这些武士团的首领往往既是以朝廷为本家的国有土地的庄官,也是拥有正式官位的朝廷新贵。这些新贵中势力最为庞大的,就是拥有天皇血统,被降为臣格赐以“源”、“平”等氏的家族——执其牛耳者为桓武平氏,根据地在关东地区,以及清和源氏,根据地在畿内的摄津、河内等国。
最可怕的是延长八年(930年)六月二十六日,正逢干旱,群臣聚集在清凉殿上商议祈雨的事情,突然从西方爱宕山上飘来一片黑云,笼罩住平安京的上空,随即雷声大作,一道惊雷正巧劈中了殿柱,大纳言、民部卿藤原清贯(南家)当场被雷打死,另有数人重伤。醍醐天皇受此惊吓,一病不起,于九月份匆忙传位给东宫宽明亲王,自己迁出皇宫,然而这样做也无法挽救他的性命,没多久他就咽了气,享年仅四十六岁。
十世纪以后,名田和庄园逐渐结合起来,因为很多名主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庄园,以使庄园的不输不入涵盖面更广。所谓“寄进”,就是指进献,把名田名义上的所有人写成拥有权势的庄园主,每年向庄园主缴纳年贡——这种年贡未必比国家赋税来得轻松,但从此名田也具备了“不入”的权力,逐渐转化为庄园或大庄园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层级化的庄园机构,最高庄园主称为“本家”,其下为“领家”,再下为“下司职”或“预所职”——到了十二世纪,封建庄园已占全国土地的半数以上,庄园经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主体,甚至残存的国有土地,也可以被视作以朝廷为本家,以国司为领家,由实际拥有土地的名主为庄官的大大小小的庄园。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对汉字,不象咱们用得这么严谨,许多意思和发音,从中国找了两个甚至更多的字去对应。因此很多人名和官名,发音相同,却往往有数种写法——千万别以为那是不同的两人。如宇佐美定满(或写作定行)、山本勘介(或写作勘助)、本多(或写作本田)忠胜,等等。倒楣的是,还要和被赐以苗字或自己找个理由改名的家伙区分开来,实在是累死人了……
【●武士和武士团】
到了二十三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的挖掘工作终于完成了,于是废黜恒贞亲王的东宫之位,同时将东宫妃的父亲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东宫大夫文室秋津等60余人全数贬职或流放。藤原爱发是良房的叔父,藤原吉野出自式家,他们都是恒贞亲王派的实力人物,经过此次事件,被良房一举铲除了。
延历二十一年(802年),坂上田村麻吕身为主将,率军四万东征,大破虾夷主力,收降虾夷大首领阿弓(原字为弓下加一横)流为,在北上川中游胆泽之地筑城和_图_书,设镇守府以统治之。此后坂上田村麻吕的子孙大多出任奥羽地区的官员,显赫一时。
〔古代日本人的名号〕
【●应天门之变】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到了当年八月三日,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取突然向朝廷告发,说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纵火犯。朝中因此攻讦又起,人人自危,清和天皇就于十九日正式任命藤原良房为摄政,命其彻查此事。
藤原良房死于贞观十四年(872年)九月,被谥为“忠仁”,他的权力由其养子藤原基经继承下来。藤原基经也不是一个善主,876年,清和天皇退位,传位给年仅九岁的东宫贞明亲王,是为阳成天皇,阳成天皇乃是藤原高子所生,基经作为天皇的舅舅,更加权倾朝野。
宇多天皇一度被降格为臣籍,无疑内心是存在着一定自卑感的。继位后他曾路过阳成院,被迫退位的阳成上皇竟然羞辱他说:“当今圣上,原来曾是我的家奴呀。”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宇多天皇当然不敢对扶他上台的藤原基经说半个不字,虽然登基时已经成年,依旧把政务全部委托给基经,说“万事巨细,百官已总,均关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经),然后奏上”——这就是关白称号的由来。
回过头来再说庄园,早期庄园也必须课税,但这些庄园都掌握在大寺社和大贵族手中,他们利用种种藉口请得“太政官符”或“民部省符”,得到不纳税的资格,称为“不输”,进而更利用种种藉口使得国家官吏不得进入,庄园内部的司法权和警察权都由庄园主把持,称为“不入”。不输不入就使得庄园主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封建领主,庄园变成他们的封建领地。
桓武天皇大为恼怒,下令追查,不但揪出一批阴谋分子,包括大伴、佐伯等煊赫氏族的重要人物数十人,甚至还最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兄弟、东宫早良亲王。早良亲王是否冤屈,没有人知道,总之他因此事被废黜太子之位,幽禁在道成寺中,没过一个月就绝食而死。死后次月,桓武天皇立自己的儿子安殿亲王为东宫。
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虽然结果并没有如此明显。那就是嵯峨天皇设置养老令外机构藏人所,以掌管和辅助处理机密文件,藏人所的长官为藏人头,天皇使宠臣藤原冬嗣担任此职,藤原冬嗣因此飞黄腾达,最终做到左大臣的高官,为人臣之极。可以说,藏人所虽然没有演变成新的行政机构,藏人头也没有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但藤原家族却因藏人所的设置而再度膨胀起来。
藤原基经本是藤原长良之子,过继给藤原良房做养子,他当然要把此事向良房汇报,听取太政大臣兼老爹的指示。藤原良房偏袒源氏,上奏清和天皇,请他先派干员前往责问源信,源信当然矢口否认,于是这件事就此搁置下来。
等到老爹去世,自己登上天皇宝座,平城天皇立刻就把药子接了回来,任命她做“尚侍”,又称“勾当内侍”,也就是宫中女官的总管。因为这层关系,药子的哥哥、藤原种继的长子藤原仲成就此平步青云,进入了权力中心。
【●桓武朝的迁都】
然而换个角度来观察,宇多天皇此举未必出于完全的心甘情愿。他在位第二年(888年)的六月,下诏请藤原基经“以阿衡之任为卿之任”,把他比作中国古代的贤相伊尹(传说伊尹曾被尊为“阿衡”)。然而藤原基经见了此诏却大为光火,他认为“阿衡”只是一个尊号,并无实权,表示说既然天皇心有此意,那我就干脆辞职,什么也不管好了。他这一撂挑子,宇多天皇可吓坏了,赶紧忏悔和解释,但是基经不依不饶,坚持要天皇罢免起草诏书的亲信橘广相。关于“阿衡”是否有权的争论持续了整整半年,藤原基经也就罢工整整半年。
藤原基经的这种行为,颇类似于我国西汉的权臣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可见其权势就算比不上霍光,也相距不远了。而至于中国的昌邑王和日本的阳成天皇,所作所为是否真如史料记载的那么不堪,可就完全无从考证了。
平安京南北约4.7公里,东西约4.5公里,基本架构和平城京很相似,也是北部中央为内里,城中由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相隔为左京和右京,然后由平直的多条横、纵向街道分割为数十个坊。桓武天皇在平安京四周建设了贺茂、松尾、稻荷等神社,东寺、西寺等寺院,却不允许平城京的旧寺社搬迁过来。
890年,菅原道真太守任满,回归都城,从此受到宇多天皇的重用。894年,朝议派发新的一轮遣唐使团,以菅原道真为大使——这很可能是政敌想藉此机会把他排挤出权力中心——于是道真写下《请令诸公卿议定遣唐使进止状》一文,明确指出唐朝正在发生内乱(黄巢起义),形势复杂,路途危险,请求暂时停止派发遣唐使团。宇多天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承和之变】
桓武天皇无力逆历史的车轮运转,彻底解决庄园问题,他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搞点修修补补,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矛盾,保证一下国家的税收。他所实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整顿吏制,设“勘解由使”一职以监督地方官吏;二,修正班田收授法;三,承认良民和贱民间的通婚,允许所生子女成为“良民”,以彻底消灭奴隶制残余;四,部分改征兵制为募兵制;等等。
先帝这样办了,后世天皇也就群起仿效。825年,淳和天皇又hetushu.com•com降格了高栋王(桓武天皇的孙子),赐以“平”氏,是谓“桓武平氏”。再往后,又有清和天皇后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后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后裔的“村上源氏”等纷纷出现。
平安时代,日本朝廷的军备逐渐废弛,被迫承认武士团的正当性,甚至动用他们行使国家的军事、司法和警察权,各地国司就经常任命武士团首领为“押领使”或“追讨使”。后来甚至连皇宫也由武士团来警卫。
庄园的实际管理者也即庄官,为了保护庄园,同时行使庄园内的司法权和警察权,必须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就这样,九世纪中期以后,武士这一阶层就逐渐成型了。一般情况下,武士结合成以庄官本族为核心的团体,就是武士团。
当时朝中重臣除藤原良房外,还有其弟右大臣藤原良相,除了藤原北家,还有世代豪门伴氏、纪氏(823年以后,大伴氏避大伴皇子之讳而改称伴氏),以及从皇子降为臣格的源氏兄弟。首先,大纳言伴善男告发纵火犯乃是左大臣源信和中纳言源融,并且与藤原良相商议,调左中将藤原基经前往逮捕源信。
然而,嵯峨天皇并非真正清心寡欲之人,他和老爹桓武天皇一样,娶了一大群老婆,养了一大堆儿子(据说他有嫔妃28人,子女数超过50)。皇子太多,竟然导致国库入不敷出,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天皇只好把母亲身份较低的32名皇子降格为臣下,赐与“源”氏——这些人及其子孙,就被称为嵯峨源氏。
菅原道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学者,他曾跟随遣唐使团西渡,具有相当高的汉学素养。886年,他被任命为赞岐守,在偏远的南海道目睹了贫穷百姓的艰难生活,写下很多传诵后世的诗篇。也是在赞岐守任上,他写了《奉昭宣公书》,劝说藤原基经放下执念和恩怨,专心国事,据说藤原基经看了此文后有所觉悟,停止罢工,也不再坚持要宇多天皇严惩橘广相,使延续整整半年的朝廷风波暂时平息。
嵯峨天皇追求优雅的生活,说不上腐朽,却着实的浮糜,他的生活作风带动了整整一个时代,使平安时代早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不过老家伙终有亡故的一日,他的权威一旦丧失,原本被此权威压制住的种种朝廷矛盾立刻沉渣泛起。于是,他死后没两天,就爆发了“承和之变”。
最终的胜利者是嵯峨天皇,他先杀掉了上皇的亲信藤原仲成,然后派兵拦截上皇的部队。主上本就荒淫,士卒岂会用心?奈良军队纷纷跑散,药子自杀,平城上皇也只得出家为僧,表示彻底放弃权力。于是嵯峨天皇废掉了东宫、平城上皇的儿子高岳皇子,立异母弟大伴皇子为新东宫,彻底掌握了朝政。
小武士团往往按照家的结构结合成为大武士团,那么大武士团就称为“本家”,大家长称为“总领”,内含的小武士团称为“分家”,家长往往称为“庶子”。从这个“庶子”(在日本指嫡长子外的所有儿子)之名就可看出,日本武士和西欧骑士不同——骑士是因契约而效忠于某一领主,相互间的关系比较生疏,联系较为松散,并且“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日本武士则按照传统的家的结构来建设武士团,加上日本传统并不很重视血缘关系,无血缘的主从之间大多结成姻亲、干亲或者养亲关系,约为父子,联系相当紧密,战斗力也因此而加强。
因为此事,菅原道真在民间传说中,从怨魂变成了雷神。到了十一、二世纪前后,他的形象再次转变,从怒目金刚般的雷神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学问之神,也是各届考生的庇护神。他被供奉在北野天满宫中,称为“天满大自在天神”。
菅原道真满腔忧愤,两年后(903年)就客死在九州。人民一方面怀念他的刚直不阿,另方面反感藤原氏专权,就传说菅原道真化为怨魂,降下种种灾异来惩罚政敌。说也奇怪,此后的几十年间还真是灾祸不断,909年正当壮年的藤原时平病死,923年时平的妹妹稳子所生的东宫保明亲王也夭折了,925年,时平的外孙庆赖王刚被立为东宫就猝然辞世,年仅五岁。此外公卿(尤其是藤原家族及其党羽)去世,时疫流行,种种不祥无可胜数……
为什么呢?因为虽然颁布了班田收授法,这项法令因为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仍存在种种漏洞,最主要的就是,各大寺社仍保有寺社地,而很多贵族也仍保有自己的封地(位田、职田和功田等),这些寺社地和封地是不用缴税的。人口分布不均以及赋税沉重,导致很多百姓得不到授田或耕不起授田,遂被迫进入寺社地或贵族封地,变成了新兴庄园中的农奴。
比如,武田晴信,因为很年青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称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后(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个字,成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么恭敬的简称)。死后,则多以院号称呼他,为“武田德荣轩”。同类的还有“长尾喜平二景虎”,最后称为“上杉近卫少将辉虎入道谦信”,简称上杉谦信;“伊势新九郎盛时”,最后称为“北条相模守盛时入道宗瑞”,因为院号早云庵,简称北条早云。再如,信玄的军师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称的美浓领主叫“斋藤山城守秀龙入道道三”,等等。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