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六百七十五章 这只老枭

既然杜君绰去商议军情,那作为长安县令的许敬宗自然被召到了宫里,至于马周和孙伏伽等,李恪也没想过召他们去商议,他也只能悻悻回府。
这时,王中长走进书房汇报道。
李恪淡淡的说道。
许敬宗补充道。
“让他们来书房!”
“那西北大战,我们不是也有二十万大军吗?”
因为,他清楚,北衙负责长安的所谓十二卫大军,李世民调动大军肯定会通过北衙。还有一点是,北衙和南衙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京城卫戍部队,双双都看对方不顺眼,这使得双双都对对方举动很是注意,李恪认为南衙大军调动的情况也能从北衙知道一二。
“殿下的意思是?”
李恪点头。
许敬宗第一个开口说道,“微臣总感觉到长安城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平静,可暗地似乎暗流涌动。”
“你是说——”
王中长回道,“要不末将现在就去通传她们?”
“参见大都督!”
这时,就见杨恩汇报,说许敬宗、杜君绰和马周等求见。
许敬宗说道,“这就等于黎明前的黑暗或者暴风雨来之前的宁静!”
李恪侃侃而谈,“可是,辽东就不一样,大唐很少经验北方重镇,即便是幽州城,当年也只是当做对突厥作战的基地,更何况更为偏远的营州一线呢?还有,从关中腹地运送粮食到辽东,这本身和-图-书就是一个大问题!”
“南衙大军好像全部被征集,他们可是这次北征高丽的主力!”
李恪一个人在书房中开始慢慢思量这其中的蹊跷之处,他实在是想不通,李世民这样的君王会做出如此的决定——北征高丽,向高丽开战。大唐朝廷一向以仁义自居,将自己想象成天朝上国,藐视着四方的附庸之国,传播自己着仁义和大义,向四方附庸之国施恩实惠。可这是怎么了呢?李世民怎么会主动征讨高丽,而大唐中枢的那帮一向以礼仪君子自居的中枢大臣是怎么同意这样决定的?
马周肯定是回答。
杜君绰不解的问道。
“杜将军呢?”
那到底是——李恪痛苦的思考着,他似乎抓到了其中的一丝缝隙,但又不能全部将事情捋清楚。
不对,好像有点说不通啊!
李恪拒绝道,“长安出了事情,我们必须即可动身。”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本王才不敢进宫全歼父皇!”
“二十大军胜高丽未必不可能,关键是要速战速决,二十万大军最大的问题还是粮草辎重!”
“杜将军被皇上召集到两仪殿商讨军务去了!”
“恩——”
李恪淡淡一笑,李恪了北衙。
李恪问道。
回到长安,他没有去王府,而是直奔北衙而来。
马周不暇思索的说道,“延m.hetushu.com.com族说,最近长安城太平静,似乎暗流涌动,我想可能就是眼前的这个问题。”
“殿下,微臣倒是记得一件事情觉得很蹊跷!”
“最近长安可有什么情况啊!”
李恪问道。
“延族,你具体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这只老枭——”
李恪来扬州的时候从营州走的水路,回长安的时候走的陆路。
突然之间,李恪又似乎发现了一点痕迹。李世民北征高丽,这里面他自己的意思很少,可能是有人在背后撺掇他。会是谁呢?会有这样大的能耐呢?
扬州北王行辕门外,一百名鹰卫整装待发,李恪出了府骑上了自己的战马小白,匆匆消失在扬州城内。
难道是因为最近洛阳下降大雨洛水冲了洛阳宫的事情,有人想借此给李世民上书要求跟高丽言战?或者说,魏征的上书刺|激了李世民,才让这个帝王这么做的?
“参见殿下!”
等到三人落座,鹰卫奉上茶水,书房的门经闭,李恪这才问道,“关于长安城最近的情况,你们是怎么看的?”
马周分析道,“可是,皇上什么时候不下旨北征高丽,反而在魏征上书之后呢?”
李恪迷茫了,他猜不透李世民心里是怎么想的,亲自北征高丽,御驾亲征,这有必要吗?
“殿下,王妃他们出去游玩www.hetushu•com•com还没有回来呢?”
李恪也是同意的点头。
“殿下,皇上已经调动大军,想要征讨高丽,这次北衙出动六万大军,南衙十万新军全部出动,另外还有幽州两万铁骑,营州一万水军,总共大军将近二十万。”
所以,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才赶到长安城。
“好——”
“殿下——”
这名军务司马说的话酸酸的,似乎很不愿意让南衙大军占了便宜,似乎又向在跟立刻诉苦。
李恪沉默了,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能利用别人的行为而为自己谋划,还能在大唐朝廷玩的很好的人只有长孙无忌一个人。
李恪问道。
马周思量了一番,这才说道,“皇上决定北征是魏征上了《十思疏》之后的第二天。”
杜君绰不解的问道。
“二十万大军——哎!”
李恪的脸色变了几变,强自忍住内心的震撼,将一份密保放在了书桌上。
李恪疑惑道。
“南衙那边可有什么消息?”
“王中长,准顿兵马,我们立刻回长安!”
李恪道。
李恪问道。
“不但利用了魏征,还利用了这次洛阳大雨,洛水冲了洛阳宫!”
北衙府中的军务司马向李恪施礼。
虽然,李恪依旧挂职离去,但他的大都督还没有被解职,北衙诸将依旧称呼他的军职。再说,北衙的参谋军务司马基本都是陆军学院的学生和_图_书,他们属于李恪心腹党一类的人,对李恪自然很尊重,才会用军职称呼他,表示李恪依旧是北衙的大都督。
马周心思活络,立即问道。
李恪严肃的说道。
李恪点头,在书桌上奋笔疾书,写完将信件交给王中长,让鹰卫送去交给王妃,她们会明白本王的意思。
一名军务司马说道。
“殿下,皇上为什么决定北征高丽?大家心里都清楚,这肯定不止是皇上一个人的主意。”
“将观其变,以静制动!”
半晌,就见马周、杜君绰和许敬宗三人走进了书房。
“你想不通什么?”
“西北是大唐经营了好多年的地方,就光华州一个地方所囤积的粮食就足以支撑二十万大军数月之需,再别说其他的地方了呢!再说,西北距离长安不远,关中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往华州。”
这名军务司马继续回答道。
“不用多礼,坐吧!”
杜君绰忧心的说道,“皇上这次突然下旨要北征高丽,而出动二十万大军,微臣实在是想不通啊!”
“所以,末将也很奇怪,皇上这次北征高丽,为什么不调动战斗力极其强悍的并州黑骑军和重骑营,而却要动用训练不足缺乏实战的南衙新军呢?”
“因为,长安城这段时间太安静了,安静的可怕,安静的让人难以适应!”
杜君绰不解的问道。
“诺”王中长领命,大步离开。
李恪和_图_书淡淡的问道。
李恪狠狠的骂道。
说完,大步离开了书房。
“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吗?”
“高丽弹丸之地,皇上需要动用二十万大军吗?”
“还有,西北大军只要以北府精兵为主,以突厥大军和部分吐谷浑大军为辅,像这三支大军适于长途奔袭之战,他们所需军粮又有别于其他大军的粮食,只需要大袋的水,干牛肉和干粮就行,携带方便,运送也减少了人力物力。”
李恪倒吸了一口凉气,“有人利用了魏征?”
李恪回道。
李恪轻声叹气,他很清楚历史上李世民北征高丽的结局,那是损兵折将,将数十万大军仍在了辽东战场上,直到高宗李治时才从表面上平定了高丽。可是,现在他能跟李世民这么说吗?他还能阻止得了李世民亲征吗?不能——肯定不能!
李恪问道。
“恩,你们忙吧!”
“那我们该怎么办?”
“恩——”
“大都督,皇上从北衙调集了左右卫、左右骁卫,共六万大军,准备出征高丽!”
“殿下,准备妥当,可以出发了!”
李恪说出了自己的忧心之处,“本王觉得这次父皇出征高丽,肯定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李恪回到府中也是坐立不安,晚饭都没怎么好好的吃饭,就来到书房中思考李世民的举动。
“不用了,你给他们留下一百鹰卫,让他们玩够了自己回长安吧!”
上一页